今年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疫情防控反映出我们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将倒逼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社会管理体系不仅庞大,而且多元,不能缺少任何一个方面。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来讲,这次疫情防控使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经受了一次大考,赢得这次大考的“制胜密码”是“三个离不开”:离不开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离不开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协同行动;离不开基层社区每一位居民的共同参与。具体做法体现在“四个坚持”上,认真分析总结这次防控战“疫”的实践,将推进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一 坚持党领导下的集中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
疫情发生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成立了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简称: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全国一盘棋,强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应急部门的协调联动。防控战“疫”告诉我们,搞好城市应急管理,应对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指挥。同时,应构建功能完备的应急管理组织架构,这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基础。一方面要发挥好应急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优势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好各级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的牵头作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坚持在党中央的总体设计、整体推进、督促指导和协调下,各地方贯彻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不断取得防控战“疫”的节节胜利。从防控战“疫”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城市应急管理几乎涉及政府所有部门,但应对不断变化的突发事件和风险,单凭部分行政部门的应急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现从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不断整合和协调应急管理机制。新一轮机构改革在政府设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但其主责是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突发事件,而在应对其他突发事件中怎样发挥作用并没有清晰明确。因此,应加快整合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整合相关应急管理职能,实现纵向管理指挥畅通有效、横向协调合作快速有序。同时,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坚守岗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主体责任和主体作用。
二 坚持强化应急管理的法律制度规范和意识
这次防控战“疫”,我国已基本形成的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传染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为支撑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和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的应急预案体系,以及各地方、各行业、各位阶的专门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坚持依法防控,保证了防控战“疫”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不断推进疫情防控形势逐步持续向好。法律规范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以发现的应对疫情防控中的制度漏洞为导向,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成果,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应急预案等各方面构建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制度体系。重点是改革完善城市预防控制风险体系,完善城市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和应急协同机制;健全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改革完善城市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优化应急资源投入结构和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建立城市政府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制度,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安消防、森林防火、医疗救护、矿山救援、抗洪抢险、地震救灾等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决不在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对制度执行的评估和监督,让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把制度意识转化为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 坚持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的物资保障机制
应急物资保障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环节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庞大的应急物资需求量,坚持全国一盘棋,对重点防控地区的防控物资配置和防控人员调配,做到依法服从全国统一调配,不搞画地为牢、各自为政,并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确保受赠财物全部及时用于疫情防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应急物资保障要能够适应复杂条件下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要从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上增强制胜能力,就一定要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布局,构建实物储备、合同储备、能力储备等多样化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紧急征用和跨区域调度机制,做到平时备得有、找得到,战时调得快、用得好;对短期可能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应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实行应急物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制度,推动应急物资供应更加高效安全可控;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依靠科技做好风险防范、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实战救援等工作,确保应急物资保障能够适应复杂条件下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四 坚持群防群控、全民参与的应急管理大格局
此次疫情发生后,许多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支持和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战“疫”前线不断传出疫情向好的捷报。但这次战“疫”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应急管理社会化网络还不完善,社会组织尚不成熟,基层社区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如社区有的机构、商户与社区联动不力,有些居民社会安全意识不强、缺乏互助机制,社区需求与外部供给难以及时有效对接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加以改进。社会力量参与是搞好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突发事件面前没有旁观者。因此,要建立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有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健全完善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完善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广泛开展公共安全公益宣传,推动应急安全知识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应急管理网格化、一体化;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强化“预防为主”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引导社区居民开展经常性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公共安全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搞好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特别是根据预案有针对性地组织现场模拟演练,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夯实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